耐磨鋼球發展的六個階段
國際市場所用耐磨鋼球總量大約1800-2000萬噸。(礦山雜質獲悉)
耐磨鋼球是由各種鋼材鍛造或鑄造成圓球形,發生了物理性變化,有整齊或不規則的圓鋼棒材、方鋼棒材,經過加熱,在達到一定的設定溫度下,依靠模具自由鍛造成型,現代化的技術最近幾年又創造了新的業績,實現了完全軋機生產、輥鍛生產的可喜一步,相信一代又一代的鋼球人,還會繼續為此奮斗著,因為這是一種樂趣,你只有走進鋼球浩瀚的的世界里,就會感觸到它不是生硬的鐵塊,它也是有靈性的、是美的化身,你試想:一個圓圓的鋼球游離于球磨機里面,在不停的運轉,把大的礦石進行粉碎,貢獻于世界,與生活里的一切都緊密的相連,多么如同我們人類的天宮一號、二號一樣,在探索著、在運轉著。
鋼球成長過程:
1883年是德國人制造了第一臺球磨機,從此開創了鋼球的歷史先河;
那么,中國是從什么時候有的耐磨鋼球呢?第一個鋼球是在抗日戰爭時期,中國東北瓦房店----建立了第一家鋼球廠,當時很著名的兩個人就是:金德元、宋世發,是他們在既無圖紙有無技術的基礎上,自己動手制作土設備,有鐵杵磨成針的精神,把圓柱體達成了圓球形狀,造出了第一枚鋼球;
解放后,引進蘇聯技術才真正意義上開始了鋼球的生產,但是工藝落后:采用冷鐓—硬磨的方式,這樣就展開了中國鋼球史上的六個階段:
第一階段:中國70年代以前,談不上工藝而言,簡單粗燥;
第二階段:1971---1983年:主要還是鐵削球的生產,工藝簡陋落后;
第三階段:1983---1990年:開始認識到科學的重要,逐步向科學化發展,但耐磨鋼球的破碎率偏高,在這期間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鋼球內應力的重要性;
第四階段:1991---2004年,工藝化技術逐步成熟,產品走向世界,碳素鋼、合結鋼甚至貝氏體鋼球開始有了研究,走向市場,有了系統性的鋼球淬火工藝,制作螺旋裝置的設備,使用鹽浴回火技術,并且開創性的開始了技術改造的提升階段,由傳統的煤炭加熱方式逐步轉變為---煤氣發生爐----重油加熱爐-----天然氣加熱爐----電爐生產的過程;
前三個階段尤其是一、二階段,6m以上的球磨機還剛剛起步,礦山正在逐步崛起,因此,2000年后實際上開始了耐磨鋼球要產量、要質量的真正階段。
第五階段:2005----2010年,帶動為產業化生產,提高產量,我國的耐磨鋼球逐步被世界大型礦山所認可,走向世界,開始走科學化的路子;
第六階段:2010年至今,發展非常的快,技術在不斷的刷新,材質在不斷的優化,礦山使用的磨機在不斷的增大,對鋼球的要求也在與時俱進的提高著。
